《比较,永远不够好:跟自己比,才会看见越来越好的自己》--狗竹聊教育

《比较,永远不够好:跟自己比,才会看见越来越好的自己》--狗竹聊教育
她总是问:「我的画是最好的吗?」在过往教学的记忆中,有一位二年级的小女孩刚加入我们的创作教室时,几乎每次下课后都会问妈妈:「我的画是这里面画得最好的吗?」她聪明、好胜,也曾在其他地方学过一段时间的绘画,来到这里,希望自己能成为表现最好的那一位。
刚开始,她其实不太习惯这里的节奏。当老师在引导过程中示范技巧后,有时不会马上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给孩子参考,甚至会将示范图收起来,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。她偶尔会要求留下老师的作品,想观察(或者说模仿),但每当被问到「你想画什么?」她常觉得麻烦,也容易说「我不知道」。
技巧好 ≠ 有创意
这样的孩子其实并不少见。这也说明了:「学会画画」与「学会用画画表达想法」,其实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。技巧可以训练,但「表达自己」的创作力,同样需要引导与培养。
随著她慢慢观察到——其他孩子在学习了技巧与材料后,各自开始做自己想做的内容,她也逐渐意识到:思考自己想表达什么,是她自己的功课,而不是等著老师给她答案。
正因为每个人想画的不同,也就不容易比较谁画得「最好」。创作时间一拉长,就更能清楚看见:每个孩子在意的细节、想说的故事、擅长的表现都各有特色。当我们(家长或老师)理解这点,就不会再拿喜欢天马行空的孩子,去比较擅于观察细节的孩子谁更「厉害」。
比较,是欣赏的阻碍
我还记得多年前去参观一场儿童征画比赛的画展,场中陈列著许多画得相当精致的作品。有些画旁贴著「第一名」「第二名」……等小奖牌。当时看到一对父母牵著孩子前来观展,那位孩子的作品有入选但未得名,父母引导他走到「第一名」的作品前,对他说:「你要好好看看,学人家怎么画的,下次就可以进步得奖了。」
乍听之下好像没问题,但当我细看整场展览,这些作品画风相当雷同。若不贴名次标签,其实很难一眼分辨谁「更好」。我们对于不确定的事物,常希望透过既有评价来快速定位。但这样的标签思维,有时让孩子失去更多:他们的创作视角、创造的勇气,甚至对自己的信心。
学会欣赏不同的观点,比名次更重要
我经常建议家长:当带孩子参观有名次的艺术展时,与其只看得奖作品,不如尝试这样的互动方式——
「爸爸喜欢这一幅,它的线条简单大方,看了很舒服。」
「妈妈喜欢那一幅,我觉得它用色很有气氛,它才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。」
接著问孩子:「你呢?你最喜欢哪一幅?为什么?」
当父母特意不选得奖作品,给予这样的开放对话,是因为我们要给孩子的是学习「观点不同」,比单纯去「认同评审的选择」更重要。因为当我们总是跟著得奖名单走,也等于告诉孩子:「你必须符合这个标签,才值得被看见。」即使哪一天他真的得奖了,也可能在这过程中失去了他对创作的主体性。
想想看——如果换一批评审,结果还会一样吗?不见得。 但若结果总是雷同,那么这种「无形又统一」的标准,更值得我们反思。
画得最好不是目的,画出「自己」才是。
每一笔创作,都不该是为了超越他人,而是为了更靠近自己。
别让比较掩盖了创作的乐趣,也别让标签定义了孩子的价值。当我们教会孩子欣赏自己,也欣赏他人的不同,他就能从创作中,看见「越来越好的自己」。"